初三文言文复习:童趣知识分类笔记
	 
	  文言文知识分类笔记
	 
	  《童趣》
	 
	  一、正音
	 
	  藐(miǎo )小 项为之强( jiāng) 鹤唳(lì)
	 
	  怡(yí)然 土砾(lì) 壑(hè) 虾(há)蟆(ma)
	 
	  二、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
	 
	  三、解释字词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自、自己)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僵硬)
	 
	  3、又留蚊于素帐中(未染色的帐子),徐(慢慢地)喷以烟。
	 
	  4、鞭(用鞭子打)数十,驱之别院。弄清加点的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5、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微物) 昂首观之(代夏蚊)
	 
	  6、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蚊子) 蹲其身(代自己)
	 
	  7、驱之别院(代虾蟆)
	 
	  四、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用心去想象,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了鹤。)
	 
	  2、蹲其身(常蹲下身子),使与台齐(使身子与花台平齐)。
	 
	  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沉浸于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觉得非常满足)
	 
	  4、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争斗。)
	 
	  五、文章理解
	 
	  全文的主旨是"物外之趣";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富于想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的人才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六、分类笔记
	 
	  1、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2、词类活用
	 
	  (1)、"故时有物外之趣":时,时常。(名词活用为状语。)
	 
	  (2)、"鞭数十":鞭,鞭打。(名词活用为动词。)
	 
	  3、古今异义
	 
	  (1)、余:古义--我;今义--剩余。
	 
	  (2)、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者,连词。
	 
	  (3)、盖:古义--表判断;今义:盖子。
	 
	  4、一词多义
	 
	  之: 见渺小之物:助词,的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代词,这
	 
	  昂首观之:代词,它们(鹤)
	 
	  项为之强:代词,代"昂首观之"
	 
	  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词,代蚊子
	 
	  为之怡然称快:代词,代这个景象
	 
	  观之,兴正浓:代词,代"二虫斗于草间"
	 
	  驱之别院:代词,蛤蟆
	 
	  其: 必细察其纹理:代词,它的,代藐小之物
	 
	  蹲其身,使与台齐:代词,自己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代词,想象的境界
	 
	  为: 项为之强:因为
	 
	  为之怡然称快:
	 
	  以虫草为林,……凹者为壑:当作,作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观: 昂首观之:看 以丛草为林:把 余忆童稚时:时候
	 
	  作青云白鹤观:景象 以: 时:
	 
	  观之,兴正浓:看 徐喷以烟:用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察: 明察秋毫:看见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神: 神游其中:想象、感受
	 
	  神定:精神、神智
	 
	  5、特殊句式
	 
	  (1)、倒装句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群鹤于空中舞】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
	 
	  见二虫斗草间。【二虫(于)草间斗】
	 
	  (2)、省略句
	 
	  果如鹤唳【于】云端。
	 
	  蹲其身,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3)、判断句
	 
	  盖一癞蛤蟆。【表判断】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果然鹤也。【表判断】就是鹤了。
	 
	  (4)、被动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10、《论语十则》
	 
	  一、文学常识
	 
	  (包括作者作品介绍和课外文学常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 Z?U )邑( Y? )(今山东曲阜[F?])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 。有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三种体式。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是《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
	 
	  二、字音字形
	 
	  (结合课文注释和自身理解,自己总结)
	 
	  论(lún)语 不亦说(yuè)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w?ng )
	 
	  思而不学则殆(dài)
	 
	  诲(huì)女(rǔ)知之乎
	 
	  是识(Zhì)也 弘毅(yì)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diāo)也 其恕(shù)乎
	 
	  三、通假字
	 
	  不亦说乎:通"悦",高兴
	 
	  诲女知之乎: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四、一词多义
	 
	  时: 学而时习之。(名作状,时常)
	 
	  故时有物外之趣。(名作状,时常)
	 
	  余忆童稚时。(时候)
	 
	  日: 吾日三省吾身。(名作状,每天)
	 
	  能张目对日。(太阳)
	 
	  知: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知道)
	 
	  知之为知之……(知道)
	 
	  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知道)
	 
	  诲女知之乎(了解、明白)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其: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他们的)
	 
	  必细察其纹理(代词,它的,代所观察之物)
	 
	  神游其中(代词,代想象的境界)
	 
	  蹲其身 (代词,自己的)
	 
	  其恕乎 (大概、也许)
	 
	  为:wéi仁以为己任(为:作为,当作)
	 
	  以丛草为林……(为:作为,当作)
	 
	  可以为师矣(为:做、当)
	 
	  知之为知之……(为:就是)
	 
	  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wèi为人谋而不忠乎(为:替)
	 
	  项为之强(为:因为)
	 
	  为之怡然称快(为:因为)
	 
	  之: 学而时习之。(代词,知识)
	 
	  诲女知之乎。(代词,学问、知识、道理)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善者",引申为长处、优点)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代词,代一言)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无意,不译。)
	 
	  而: 学而时习之。(表承接,不译,或译为"然后")
	 
	  温故而知新。(表承接,不译,或译为"然后")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表承接,不译,或译为"然后")
	 
	  择其善者而从之……(表承接,不译,或译为"然后")
	 
	  死而后已。(表承接,不译,或译为"然后")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表承接,不译,或译为"然后")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可译为"却"或"可是"、"但是")
	 
	  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可译为"却"或"可是"、"但是")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可译为"却"或"可是"、"但是")
	 
	  任重而道远。(表并列。"而且"、"并且")
	 
	  以: 仁以为己任(把)
	 
	  以丛草为林……(把)
	 
	  徐喷以烟(用)
	 
	  可以为师矣(凭借)
	 
	  然: 怡然自得:……的样子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样
	 
	  焉: 语气助词,不译
	 
	  兼词,"于之",在其中
	 
	  五、古今异义
	 
	  1、有朋自远方来。
	 
	  朋(古:志同道合的人。今:朋友)
	 
	  2、吾日三省吾身。
	 
	  三(古:多次。今:数词,三)
	 
	  3、可以为师矣。
	 
	  可以(古:可,可以;以,凭借。今:可以、能够)
	 
	  4、是知也。
	 
	  是(古:这,这样。今:判断动词,是)
	 
	  5、死而后已。
	 
	  已(古:停止。今:已经)
	 
	  六、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活用作状语,经常。
	 
	  2、吾日三省乎吾身。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传,动词活用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4、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旧(学过)的知识;
	 
	  新,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新知识。
	 
	  5、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贤明的人。
	 
	  七、特殊句式
	 
	  1、判断句:"是知也。"
	 
	  2、省略句:"可以为师矣。"-- 可以(之)为师矣。
	 
	  3、倒装句:"仁以为己任。"-- 以仁为己任。
	 
	  八、成语积累
	 
	  1、不亦乐乎
	 
	  --不也是很快乐吗?表示十分高兴;表示情况令人满意;
	 
	  表示程度过甚,达到难以应付的地步。
	 
	  2、温故知新
	 
	  --温习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知识(理解和体会)。
	 
	  3、见贤思齐
	 
	  --看见贤人(有道德、有才学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4、三人行,必有我师
	 
	  --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
	 
	  5、择善而从
	 
	  --选择好的学习或依从。
	 
	  6、任重道远
	 
	  --任务重,路途远。比喻肩负的责任重大且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7、死而后已
	 
	  --死了才停止。形容献出一切。
	 
	  8、岁寒松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比喻在逆境中能保持节操的人。
	 
	  (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九、文意疏通:
	 
	  学习态度:
	 
	  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方法:
	 
	  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 传不习乎?
	 
	  ③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修身做人:
	 
	  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④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⑤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文言文九字翻译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课外阅读: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②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
	 
	  注释:
	 
	  ①"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理解为"凭着轼"(表敬意)。②壹似,很像。
	 
	  ③舅:公爹。古时女子称丈夫的父亲。④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