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考南京站 > 中考备考 > 中考一模 > 2011年物理一模 > 正文
来源:http://nj.zhongkao.com/e/20130419/5170ed6089ef0.shtml 作者:http://files.eduuu.com/ohr/2013/04/19/150756_5170ed4cde754.zip 2013-09-09 15:31:16
2011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物理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考点:声音的产生。
专题:转换法。
分析:将纸盒上的小纸片的跳动与音乐即声音联系起来,即可得到实验的目的.
解答:解:A、在实验中,由纸片的跳动可以认识到扬声器的振动,这是一种转换的思想也可理解为放大法.扬声器振动时,听到了声音,由此可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由此可知A正确.
B、要研究声音传播的条件,实验中应体现人耳与声源之间介质的有无及种类,而此现象中只是观察的现象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故B错误.
C、要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实验中应重在体现物体振动快慢与音调的高低,而此现象中只是观察的现象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故C错误.
D、要研究乐音与噪声的区别,实验中要出现这两种声音,然后加以比较,而此现象中只是观察的现象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将纸片跳动与听到声音这两个实验现象联系是确定实验探究目的关键.
2.
考点:杠杆的分类。
分析:可根据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来比较判断是什么杠杆,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是省力杠杆,当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时,是费力杠杆.
解答:解:A、起子的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不符合题意;
B、道钉撬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不符合题意;
C、筷子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符合题意;
D、钢丝钳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是找到支点,然后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即可得出结论.
3.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温度;质量的估测;长度的估测。
专题:应用题;估算题。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A、洗澡水的温度大约是40℃,不符合实际,故A错误.
B、篮球的直径大约为20cm,不符合实际,故B错误.
C、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3m/s,符合实际,故C正确.
D、一只鸡蛋的质量大约是50g,不符合实际,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也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4.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分析:分析图中所示的四种成像情况的成像机制,从而可以得到答案.
解答:解:A、树荫下形成圆形光斑,这里的圆形亮斑是太阳通过树叶的缝隙这个小孔成的像,即小孔成像,它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故A不合题意.
B、将筷子斜插入水中时,水面下的筷子看起来向上偏折.这是由于筷子水下的部分反射出的光线到达水面时,要发生折射而造成的.故B符合题意.
C、斑马在水中的倒影,这以水面为平面镜的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造成的.故C不合题意.
D、平面镜中的像是由光的反射造成的.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成像的机制就两种: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平面镜镜球面镜成像都是由光的反射造成的.凸透镜成像,海市蜃楼,在空气中透过水面看水中的物体或者在水中透过水面看空气中的物体都是由光的折射造成的.
5.
考点:扩散现象;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分析:需要根据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进行解答.
解答:解:A、萝卜分子间存在空隙,与分子的运动速度无关,不影响扩散的快慢,不符合题意;
B、盐分子与萝卜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分子的运动速度无关,不影响扩散的快慢,不符合题意;
C、萝卜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与分子的运动速度无关,不影响扩散的快慢,不符合题意;
D、分子热运动加快,炒菜时,温度升高,盐分子的动能增大,分子热运动就加快了,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考查了扩散现象以及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的知识点.
6.
考点:安全用电原则。
分析:此题考查的使用电安全方面的常识,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比较多,要对四个选项进行认真仔细分析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解答:解:A、测电笔由两个金属电极、氖管、弹簧和阻值很大电阻组成.故A错误;
B、在正常情况下,火线和大地之间的电压为220V.故B正确;
C、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有两个:短路和用电器总功率过大.开关控制的是火线,当开关中的两根导线相碰时,相当于开关处于常闭合状态,不是短路,电路中的电流不会过大,保险丝不会熔断.故C错误;
D、电熨斗和导线串联,电熨斗和导线中的电流相等,电熨斗的电阻大于导线的电阻,根据公式Q=I2Rt可知放出的热量Q和导体的电阻成正比,因此电熨斗放出的热量多,会感觉很烫.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安全用电常识,有①测电笔的构成;②家庭电路中的电压;③家庭电路中的电流过大的原因;④焦耳定律公式Q=I2Rt的灵活运用.
7.
考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液体的压强的计算;大气压的综合应用。
专题:应用题;图析法。
分析: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①流体压强跟流速的关系: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压强越大.
②大气压在生活中应用.
③由帕斯卡裂桶实验的原理可知,用很少的水可以使密封的桶裂开,故可考虑影响的因素.
解答:解:A、轿车的外形类似于飞机的机翼.则轿车在合巢芜高速公路上行驶过程中,车子上方的流速大于车子下方空气的流速,因而车子上方气体的压强小于车子下方气体的压强,从而使得轿车对地面的压力小于车的重力.所以小汽车在高速行驶时会发“漂”.故本选项能揭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B、用吸管吸饮料是利用了大气压的作用,不能揭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C、用滴管吸取液体,是利用了大气压的作用,不能揭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D、实验中,只用了很少一部分水,结果桶却裂开,说明不是因为水的质量和体积,同时实验和液体的密度无关,其裂开的原因是因为液体高度很高,产生了较大的压强,故使桶裂开,不能揭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故选A.
点评:(1)大气压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吸盘、抽水机、呼吸、吸管吸饮料等都是大气压作用的结果.
(2)掌握流体压强跟流速的关系: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压强越大.能用流体压强解释有关的问题.
(3)本题反映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8.
考点:发电机的构造和原理。
分析:首先要明确发电机的制成原理,然后对选择项中的装置进行分析,确定其反应的物理规律,两者对应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解:发电机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
A、线圈在条形磁铁的上方的磁场中做切断磁感线运动时,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由此确定电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这是电磁感应现象.故A符合题意.
B、给导体通电后,原来指向南北方向的小磁针的指向发生了偏转,说明其受到了磁力的作用,由此说明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故B错误.
C、两个电磁铁中的电流相等,线圈的匝数不同,通电后,匝数多的电磁铁吸引的铁钉数目多,说明其磁性强.由此说明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线圈匝数有关,且在电流相同时,匝数越多,磁性越强.故C错误.
D、给导体通电后,原来静止在磁场中的导体运动起来,说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故D错误.
综上分析故选:A.
点评:电磁学中,很多理论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将实验装置与其反应理论对应起来是考查的热点之一.
9.
考点:串、并联电路的设计。
分析:由题意知,只有坐在座位上时,指示灯才亮,故S1可控制灯,当开关S2闭合时,灯又不亮了,说明指示灯被短路了.
解答:解:由题意知,指示灯与S1串联,与S2并联,且没有出现短路情况.
故选B.
点评:本题利用了对用电器短路时,用电器将不工作设计电路,注意不能出现对电源短路的情况,电阻是保护电阻,可使电路对电源不被短路.
10.
考点:电磁波的产生;声音的产生。
专题:应用题。
分析:(1)一切发声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且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且声音在传播时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2)电磁波是由于电流的迅速变化产生的,只有变化的电流才可以产生电磁波,对于恒定不变的电流是不会产生电磁波的.
解答:解:A、当敲击A音叉时,音叉由于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音叉B也会振动,即与该音叉的乒乓球会跳动,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由于在月球上没有空气,故若在月球上进行a图实验,音叉A振动所产生的声音是无法传递到音叉B的,即在月球上不能看到图a现象,故该选项符号题意;
C、为了让产生的电磁波现象明显,故我们做b实验时,应将收音机调至没有电台同时将音量旋钮调到最大,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电流的迅速变化才能产生电磁波,故(b)图装置做法是将导线一端与电池的一极相连,用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池的另一极碰触,从而使得电路中产生变化的电流,即产生电磁波,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并理解电磁波的产生原因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11.
考点:力的作用效果。
专题:应用题。
分析:解答此题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
1、物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解答:解:A、小车到达水平面后能继续向前运动是因为小车具有惯性,不是因为受到了惯性力的作用,故A的说法错误.
B、水平面对木块的摩擦力能改变木块的运动状态,故B说法错误.
C、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小车对木块的撞击力和摩擦力都能改变木块的运动状态,故C说法正确.
D、木块最终停止运动是由于木块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改变了木块的运动状态,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1、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只能说物体具有惯性,物体受惯性力、物体受到惯性的作用等说法都是错误的.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所受的合力不为零,运动状态就要改变.
12.
考点:电功率的计算;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欧姆定律的应用;电阻的串联。
专题:计算题;动态预测题。
分析:从图中可知,灯泡L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与滑动变阻器并联,为了不损坏电路元件,根据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应该选取通过灯泡L与滑动变阻器较小的电流为电路中的最大电流,通过灯泡L的电流可利用公式IL=计算,并且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小,可利用公式R总=计算总电阻,再利用公式RL=计算灯泡的电阻,最后利用公式R小=R总﹣RL计算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最小阻值;
为了不把电压表损坏,电压表的最大示数为3V,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电路中的电流最小,利用公式UL′=U﹣U大计算电压,再利用公式I小=计算电流,最后利用公式R大=计算电阻,
灯泡的最小功率可利用公式P小L=I小2RL计算;
电路中的最大功率可利用公式P总大=UI大计算.
解答:解:∵UL=2.5V,PL=1.25W
∴IL===0.5A,
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A,根据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
所以电路中的最大电流I大=I=IL=0.5A,
由于此时电流最大,所以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小,
R总===9Ω,
RL===5Ω,
R小=R总﹣RL=9Ω﹣5Ω=4Ω;
∵当电压表的示数最大为U大=3V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电流最小,
∴UL′=U﹣U大=4.5V﹣3V=1.5V,
再利用公式I小===0.3A,
最后利用公式R大===10Ω;
所以电路中电流的变化范围是0.3A﹣0.5A,滑动变阻器阻值的变化范围是4Ω﹣10Ω;
灯泡的最小功率为P小L=I小2RL=(0.3A)2×5Ω=0.45W;
电路中的最大功率为P总大=UI大=4.5V×0.5A=2.25W.
故选D.
点评:本题综合性较强,考查的内容较多,会用欧姆定律计算,会用电功率公式计算,知道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电流规律,电阻规律,要用到电功率的一个变形公式:P=I2R求解,需要注意的是:P=I2R和P=这两个公式在电功率计算题里要经常用到.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7分)
13.红、绿、蓝等可见色光和红外线、紫外线等不可见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 相等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红、绿、蓝按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他颜色的光,自身 不可以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用其他的色光混合而成.
考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专题:应用题。
分析: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相等,是3×108m/s.
红、绿、蓝三种色光被称为色光的三基色,色光的三种基色能合成各种色光.
解答:解: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红、绿、蓝等可见色光和红外线、紫外线等不可见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相等.
色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这三种色光是单色光,这三种颜色的光不可以用其他色光合成.
故答案为:相等;不可以.
点评: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电磁波速度的理解和掌握,属于基础知识.
2、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三者合成白色.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黄、青,三者合成黑色.
两者容易混淆,注意区分.
14.图甲是一幅“水中燃烧”照片:人缓慢地向茶色玻璃后的玻璃杯中加水,发现有蜡烛在水中燃烧!请你用学过的光学知识,对此现象给予合理的解释:茶色玻璃相当于平面镜,玻璃杯及杯中水是 实物 ,蜡烛是 虚像 .(选取填“虚像”或“实物”)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专题:应用题。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
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解答:解:茶色玻璃相当于平面镜,玻璃杯及杯中水是实物,光的反射使玻璃上呈现出蜡烛的像,透过玻璃看杯子就会看见蜡烛在水中燃烧,是由于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
故答案为:实物;虚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
15.如图所示,两容器中分别盛有适量的水和浓盐水,某同学用压强计鉴别这两种液体,则图 b (选填“a”或“b”)中装的是盐水,在鉴别过程中, 不要求 (选填“要求”不要求“”)两容器完全相同.
考点: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实验。
专题:实验题。
分析:实验目的是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通过观察U形管中液柱的高度差来判断压强的大小,实验中,必须控制的量是橡皮膜浸入液体中的深度,容器相同与否不影响探究的结果.
解答:解:观察图可知,橡皮膜浸入液体深度相同的情况下,b图U形管中液柱的高度差更大一些,说明此时的压强大,因此b中装的是盐水,鉴别过程中,容器是否完全相同不会影响探究结果,只需要保持橡皮膜浸没深度相同即可.
故答案为:b,不要求.
点评:实验观察的重点在橡皮膜浸没的深度与U形管中液柱的高度差,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有深度和液体的密度,在研究其中一个时,另一个必须保持相同,而容器不会影响探究结果.
16.质量为500g的花瓶放在桌面上,桌面对花瓶的支持力大小等于 5 N,你判断的依据是 支持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若花瓶与桌接触面积是25cm2,则花瓶对桌面的压强大小等于 2000Pa .
考点:平衡力的辨别;压强大小比较。
专题:应用题。
分析:根据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求出花瓶的重力,重力与支持力是平衡力;利用压强的公式可求出对桌面的压强,注意单位的换算;
解答:解:支持力与重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故F=G=mg=0.5kg×10N/kg=5N;
S=25cm2=0.0025m2;对桌面的压力F=G=5N;压强为P===2000Pa;
故答案为:5、支持力与重力是一对平衡力、2000Pa;
点评:此题考查了平衡力知识以及压强的计算;利用重力公式和压强公式可解答.
17.如图是小红和小明站在冰面上静止时的情景.小明在后面推了小红一下,使小红向前滑去,这个推力改变了小红的 运动状态 ;同时小明向后滑动,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相互 的.但小明运动的距离比小红运动距离小,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说明小明受到的力小于小红受到的力.
考点:力的作用效果;力作用的相互性。
专题:应用题。
分析:解答此题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
3、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解答:解:1、因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小明在后面对小红施加了力的作用,小红向前滑去,这个推力改变了小红的运动状态;
2、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小明在后面对小红施加了力的作用的同时,也受到了小红对他的反作用力,所以小明会向后运动.
3、小明与小红间的作用力大小相等,小明与小红的运动距离与他们的初速度、所受的摩擦力有关,小明运动的距离比小红运动距离小不能说明小明受到的力小于小红受到的力.
故答案为:运动状态;相互;不能.
点评:题目中列举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不断积累生活经验,通过练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是物理,物理时时在身边.
18.如图所示,是电子火花发生器的点火爆炸实验:向盒中滴入数滴酒精,再将盒盖盖紧,然后接动电火花发生器的接钮,我们能看到盒盖飞出并听到“砰”的一声,在此过程中,酒精燃烧后产生的燃气对外做功,燃气的内能 减少 ,这一过程相当于热机工作时的 做功 冲程.
考点:内燃机的四个冲程。
分析:热机是燃料在气缸内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燃气对活塞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解答:解:塑料盒相当于一个气缸,塑料盒的盖相当于活塞,酒精在塑料盒内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塑料盒盖运动,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燃气的内能减小;
这一过程与热机工作时的做功冲程类似.
故答案为:减小,做功.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以及内燃机的原理的了解和掌握.
19.小石块A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稳定时读数为F1,将小石块A缓慢浸没在装有密度为ρ的液体的圆柱形容器中(A与容器底未接触),稳定时读数为F2,则小石块受到液体的浮力大小为 F1﹣F2 ;排开液体的重力为 F1﹣F2 ,排开液体的体积为 .若把该小石块浸没在装有水的容器中,发现弹簧测力计读数F3小于F2,则水的密度ρ0 > ρ(选填“>”、“=”或“<”).
考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专题:计算题。
分析:在空气中称石块重,从左图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石块重),从右图读出小石块全浸入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利用称重法求小石块受到的浮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得出排开液体的重力、排开液体的体积;
若把该小石块浸没在装有水的容器中,发现弹簧测力计读数变小,说明受到的浮力增大,因为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得出液体密度关系.
解答:解:由图可知,石块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
F浮=G﹣F示=F1﹣F2,
排开液体重:
G排=F浮=F1﹣F2,
∵F浮=ρv排g,
排开液体的体积:
v排==,
若把该小石块浸没在装有水的容器中,发现弹簧测力计读数F3小于F2,
∵F浮=G﹣F示,
∴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F浮′>F浮,
∵F浮=ρ液v排g,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
∴ρ0>ρ.
故答案为:F1﹣F2,F1﹣F2,,>.
点评:本题为力学综合题,综合考查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称重法测浮力的掌握和运用.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难点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20.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灯L不亮.若电路中只有一处故障,且只发生在灯L或电阻R上.现用一只规格相同且完好的灯L'替换灯L.
(1)若灯L'亮, 能 (选填“能”或“不能”)准确判断出故障,理由是: 灯L断路,换L′后都能发光 ;
(2)若灯L'不亮,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 准确判断出故障,理由是: ①灯短路时,换L′后不能发光;②电阻断路,换L′后也能发光 .
考点:电流表、电压表在判断电路故障中的应用。
专题:简答题。
分析:分析电路图,若用一只规格相同且完好的灯替换:
若灯亮,说明是原来的灯断路,其它地方完好,换上新灯泡后能发光;
若灯不亮,说明:①原来的灯短路,其它地方完好,换上新灯泡仍被短路不能发光;②电阻R开路,换上灯也不亮.
解答:解:闭合开关S,灯L不亮,用一只规格相同且完好的灯L′替换灯L,故障原因可能如下:
若是灯断路,其它地方完好,换上新灯泡后能发光;
若是灯短路,其它地方完好,换上新灯泡后仍被短路不能发光;
若是电阻断路,换上新灯泡后电路还是断路,不能发光;
若是电阻短路,其它地方完好,原来的灯就是亮的;
由此可见,
(1)若灯L'亮,可以准确判断出故障,即一定是灯断路;
(2)若灯L'不亮,换上新灯泡L′后不能发光有两种可能:①灯短路,②电阻断路.
故答案为:(1)能,灯L断路,换L′后能发光;(2)不能,①灯短路时,换L′后不能发光;②电阻断路,换L′后也能发光.
点评:故障在灯或电阻上,了解它们短路或断路时对电路的影响是本题的关键.
21.如图所示为保温电饭锅的电路示意图,R1和R2为两发热体电阻丝,S为温控开关,A、B接家庭电路的插座上,R1:R2=10:1,加热状态时电路的功率为1100W.则S闭合时,电饭锅处于 加热 状态,保温状态时通过R2的电流是 0.45 A.(小数点后保留两位)
考点:电功率的计算;欧姆定律的应用。
专题:计算题;推理法。
分析:根据P=可知,在电源的电压不变时,电路中电阻越小,电功率越大,即为加热状态,反之为保温状态,根据R=求出电阻R2的阻值,进一步求出电阻R1的阻值;当S断开时,R1、R2串联,根据串联电路的电阻特点求出电路中的总电阻,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电流,即为保温状态时通过R2的电流.
解答:解:由电路图可知,当S闭合时,R1短路,电路中电阻最小,由P=可知,此时电路为加热状态,
电阻R2的阻值为R2===44Ω,
∵R1:R2=10:1,
∴R1=10R2=440Ω,
当S断开时,R1、R2串联,电路电阻最大为R=R1+R2=44Ω+440Ω=484Ω,
通过R2的电流为I2=I==≈0.45A.
故答案为:加热;0.45.
点评: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的计算;关键是电功率公式的灵活应用和电饭锅状态的判断,以及电路图串并联的分析.
22.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a)、(b)所示,由图象可知:若以乙车为参照物,则甲车 静止 ,(选填“静止”、“向前运动”或“向后运动”,下同).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 向后运动 ;用机械秒表记录甲车的运动时间如图(c)所示,则甲车通过的路程为 700 m.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信息给予题;图析法。
分析:根据第一个图象,分析出甲的运动情况,可知甲车的速度;根据第二个图象,分析出乙和丙的运动情况,由速度公式可求得两物体的速度,则可知甲、乙及甲、丙两物体的相对运动情况;
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可知所经历的时间,由速度公式可求得甲车通过的路程.
解答:解:第一个图为速度﹣时间图象,可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4m/s;
第二个图为距离﹣时间图象,两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的速度v乙==4m/s;丙车的速度V丙==1m/s;
则甲、乙两车速度相同,故甲车相对于乙车静止;而丙车相对于甲车向后运动;
小盘的最小分度值是1min,指针在2min和3min之间,而大盘指针指55,故示数为:2min+=2min=175s;
则甲车通过的路程s=vt=4m/s×175s=700m;
故答案为:静止;向后运动;700.
点评:本题考查图象的认识及秒表的读数方法,图象法为物理学中常用方法,故一定要学会分析图象.
三、解答题(本大题10小题,共49分)
23.按照题目要求作图:
(1)如图甲所示,A、B两个条形磁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画出A物体水平方向所受力的示意图.
(2)如图乙所示,请在图中作出物体AB的像AˊBˊ.
(3)如图丙所示,使用羊角锤拔钉子,动力作用在锤柄上的A点.请作出拔钉子时所用最小动力F1的示意图及阻力F2的力臂L2.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力的示意图;力臂的画法;杠杆中最小力的问题。
专题:作图题。
分析:(1)物体A、B两个条形磁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水平方向上受到B的吸引力.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互换,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AB的像.
(3)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由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当动力臂最大时,动力最小,即最省力.
解答:解:(1)从重心竖直向下画,符号为G;支持力从重心竖直向上画,符号为F,注意两个力长度相同,B对它的吸引力是水平向右.如下图所示:
(2)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
(3)力臂越长越省力,最长的力臂即支点与作用点的连线,然后根据力臂的画法作出垂直于力臂的作用力即可.
过O点作垂直于F2的垂线即为阻力F2的力臂L2.如
点评:(1)本题考查了力学、电磁学方面的典型作图.注意作图一定要仔细规范,尺规作图.
(2)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要注意先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再用虚线连接得到物体的像.
(3)求最小的力是常见的题型,关键是要找到离支点最远的点从而做出最长的力臂.
24.如图是张文同学在老师指导下用萘做晶体熔化实验.
(1)试管内物质在加热过程中,某时刻温度如图乙所示,示数为 68 ℃.
(2)实验时得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萘的熔点为 80 ℃.
(3)请你分析:萘在8~10min和10~12min时间内吸收热 相同 .(选填“相同”或“不同”)
(4)张文想:晶体熔化过程需要吸热,对不同晶体,熔化成液体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呢?他在相同的烧杯中装上和萘质量相同的冰,用同样的酒精灯加热,测得冰熔化过程所用的时间为14min.可以得出结论: 质量相同的不同晶体,完全熔化成液体时需要加热的时间不同,即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
考点: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熔点和凝固点。
专题:应用题;实验分析法。
分析:(1)温度计的读数时,应先看清其量程,再看清其分度值,然后据其所对应的刻度读出示数;
(2)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升高,此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即为熔点,据图象中温度不变的过程能判断出该物质的熔点来;
(3)由于酒精灯的燃烧情况是相同的,故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即通过比较加热的时间即可判断;
解答:解:(1)据图象能看出,此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故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68℃;
(2)分析该物质的熔化图象不难看出,该物质从80℃开始熔化,故该物质的熔点就是80℃;
(3)由于酒精灯的燃烧情况是相同的,且由于8~10min和10~12min这两段时间相同,故酒精灯给它们的热量也是 相同的,故其所吸收的热量也是 相等的;
(4)用相同的酒精灯给相同质量的萘和冰加热,据图象能看出萘的熔化时间约是6min,而冰的熔化时间是12min,即所加热的时间不同,即其所吸收的热量就不同.
故答案为:(1)68; (2)80; (3)相同; (4)质量相同的不同晶体,完全熔化成液体时需要加热的时间不同,即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点评: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时,只要时间相同,即被加热的物体所吸收的热量就一定相等,这是解决该题的难点,所以同学们在处理时应特别注意这个地方的理解.
25.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实验步骤:
(1)当烛焰、凸透镜位于图甲中刻度对应的位置时,调节光屏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缩小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 照相机 .
(2)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要使烛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该将凸透镜和光屏同时向 下 移动.
(3)把图甲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眼睛”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 靠近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专题:实验题。
分析:(1)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判断凸透镜成像的性质.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一般求凸透镜的焦距;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
(3)近视眼是晶状体变厚,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增强,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戴凹透镜使光线发散一些,使像呈在视网膜上.当去掉凹透镜,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光屏向凸透镜方向移动.
解答:解:(1)物距大于像距,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2)实验一段时间,蜡烛变短,要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个高度,蜡烛上移,或凸透镜和光屏同时下移.
(3)近视眼不戴近视眼镜,由于晶状体变厚,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
给“眼睛”戴上近视眼镜,使光线发散一些,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
若取下近视眼镜,又恢复到原来状态,为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靠近透镜.
故答案为;(1)缩小;照相机;(2)下;(3)靠近.
点评:(1)根据物距和焦距、像距和焦距的关系判断凸透镜成像的情况,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也能判断凸透镜的成像情况.
(2)根据物距和焦距、像距和焦距判断凸透镜成像情况: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根据物距和像距判断凸透镜成像情况: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一般求凸透镜的焦距;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
26.图黄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一块寿山石的密度.在调节天平时,发现分度盘上的指针偏向左侧,如图(a)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右 (选填“左”或“右”)端调.然后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寿山石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的质量、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b)所示,寿山石的质量为 53.4 g;用量筒测量它的体积如图(c)所示,寿山石的体积是 20 cm3.这寿山石的密度是 2.67 g/cm3.
考点:固体的密度测量实验;质量的测量与天平;天平的使用。
专题:计算题;实验题。
分析: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时,指针指向分度盘的左侧说明天平的左端下沉,平衡螺母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寿山石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寿山石的体积等于寿山石浸没水中前后量筒中水面对应的刻度值的差.
知道寿山石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寿山石的密度.
解答:解:指针指向分度盘的左侧说明天平的左端下沉,平衡螺母向右移动.
寿山石的质量:m=50g+3.4g=53.4g.
寿山石的体积:V=80ml﹣60ml=20ml=20cm3.
寿山石的密度:ρ===2.67g/cm3.故答案为:右;53.4;20;2.67.
点评: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一侧有两种情况:
在调节天平横梁时,指针不在分度盘的中央位置,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
在称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指针不在分度盘的中央位置,通过增减砝码或移动游码使天平的横梁重新平衡.
27.(1)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如图所示),应使木块在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拉力与摩擦力是
平衡 力.比较
甲 图和
乙 图中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可知,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2)在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斜面底部的速度
相同 .接着在表面材料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分别停在如下图所示的不同地方.由实验现象我们可以推断:假如小车在平面上运动的过程中,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它将做
匀速直线运动 .
考点: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阻力对物理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
专题:学科综合题;实验探究题;控制变量法。
分析:(1)木块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平衡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就是平衡力;
要得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的结论,就需要使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而压力不同,从甲、乙、丙中找出符合这种条件的;
(2)摩擦力会减慢物体的运动速度,要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就需要让小车的初速度相同;
根据图中的摩擦力的大小和速度变化的关系推理得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状况.
解答:解:(1)拉着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就是一对平衡力;
要得出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就要保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甲和乙符合这种情况;
(2)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滚下,小车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就是相同的,要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就应该采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小车的速度一定;
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减小的就越慢(由图可知),若小车不受力,小车的运动速度就不会减慢,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
(1)平衡;甲;乙;
(2)相同;匀速直线运动.
点评:此题考查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一道综合题,也是一道重点题.
28.某小组做“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
(1)请在图甲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实验电路的连接.
(2)该同学电路连接正确,实验步骤正确,闭合开关后,发现小灯泡不亮,但电流表、电压表均有示数,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 C (选填字母).
A.更换小灯泡;B.检查电路是否断路;C.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3)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灯逐渐变亮,当小灯恰好正常发光时,电压表、电流表读数如图乙、丙所示,小灯的额定电压为 2.5 V,小灯的额定功率为 0.5 W.
考点:探究用电器的电功率实验;实物的电路连接;电流表的读数方法;电压表的读数方法;额定功率。
专题:实验题;作图题;错解分析题。
分析:(1)把滑动变阻器串连接入电路,可接滑动变阻器下面任意一个接线柱.
(2)发现小灯泡不亮,但电流表、电压表均有示数,电路电流太小,应调节滑动变阻器,减小电路电阻,使电路电流变大,观察灯是否能发光.
(3)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压为额定电压,确定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最小分度值,由图读出电压、电流值,由P=UI求出灯泡的额定功率.
解答:解:(1)把滑动变阻器串连接入电路,滑动变阻器可接下面任何一个接线柱,电路图如图所示.
(2)电流表、电压表均有示数,说明电路不存在断路,灯泡不发光,可能是电路电流太小,电路总电阻太大,接下来的操作是: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选C.
(3)电压表的量程是3V,最小分度值是0.1V,电压表示数,即灯泡的额定电压U=2.5V;电流表的量程是0.6A,最小分度值是0.02A,电流表示数I=0.2A,小灯泡的额定功率P=UI=2.5V×0.2A=0.5W.
故答案为(1)电路图如图所示.(2)C.(3)2.5;0.5.
点评:本题考查了连接实物图、实验操作、电压表及电流表读数、求灯泡的额定电压、求灯泡的额定功率,解题时注意题中的隐含条件:当电压为额定电压时,灯泡正常发光.
对电表读数时,应先确定量程、最小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线垂直.
29.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电路研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的关系.实验过程,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1)若为了研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的关系,应改变 R1 的阻值大小,保持 R2 的阻值大小不变(选填“R1”或“R2”).
(2)若为了研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电阻的关系,先改变 R1 ,后改变 R2 (选填“R1”或“R2”),记录的结果是表 一 .
表一 |
|
表二 |
|||
实验序号 |
U1/V |
I/A |
实验序号 |
R1/V |
I/A |
① |
1 |
0.2 |
① |
5 |
0.5 |
② |
1.5 |
0.3 |
③ |
10 |
0.25 |
④ |
2 |
0.4 |
② |
15 |
0.16 |
考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专题:实验题;控制变量法。
分析: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电阻两个因素有关,因此实验时要应用控制变量法,即:研究与电压的关系要保持电阻不变;研究与电阻的关系要保持电压不变.
解答:解:(1)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时,需控制导体的电阻不变,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因此需改变R2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保持的R1阻值不变;
(2)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电阻的关系时,需控制导体两端电压不变,改变导体的电阻;故先改变R1接入电路的电阻,然后再调节R2,使R1两端的电压不变.
根据R=计算表一和表二中的电阻,电阻改变的即为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因此表二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故答案为 (1)R1,R2 .(2)R1,R2,二.
点评:在探究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关系的实验中,注意使用控制变量法.
30.如图所示,用﹣个动滑轮将160N的物体匀速提高,10s内物体上升了2m,拉力F为100N.求:
(1)拉力做的功及功率;
(2)此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考点:功的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功率的计算。
专题:计算题。
分析:图中使用的是滑轮组,n=2,s=2h.
(1)利用s=2h求出拉力移动的距离,知道拉力大小,利用功的公式求拉力做功;又知道做功时间,利用功率公式求拉力的功率;
(3)利用W有=Gh求有用功,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求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解答:解:(1)由题知,n=2,
拉力移动的距离:s=2h=2×2m=4m,
拉力做功:W总=Fs=100N×4m=400J.
拉力做功功率:
P===40W;
(2)使用动滑轮做的有用功:
W有=Gh=160N×2m=320J,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100%=×100%=80%.
答:(1)拉力做功400J,拉力的功率为40W;
(2)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80%.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有用功、总功、功率公式、机械效率公式、滑轮组s=nh的理解和运用,理解并求出有用功和总功是本题的关键.
31.(2010•莱芜)现有两个电路元件定值电阻R1和热敏电阻R2(电阻随温度改变而改变,且对温度很敏感),它们各自的电流与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甲所示.将这两个电路元件接入图乙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6V.当电流表读数为70mA时,求:
(1)定值电阻R1的阻值;
(2)通过热敏电阻R2的电流;
(3)R2的电阻;
(4)电源的总功率.
考点:欧姆定律的应用;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电功率的计算。
专题:计算题;图析法。
分析:(1)从图象上读出一组关于R1的电压值和电流值,然后根据R=求电阻的大小;
(2)先跟据I=求出R1中的电流,再根据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求出R2中的电流;
(3)从图象上读出一组关于R2的电压值和电流值,然后根据R=求电阻的大小;
(4)根据P=UI求出电源的总功率.
解答:解:(1)查图象得当R1两端的电压U1=2V时,电流I1=20mA=0.02A,
;
(2)通过R1的电流是
通过R2的电流为I2=I﹣I1=70mA﹣60mA=10mA=0.01A;
(3)查R2的I﹣U关系图象得:当通过R2的电流I2=0.01A,即10mA时,U2=4V
此时R2的阻值;
(4)电路中的总电流为I=70mA=0.07A,
电源的总功率为P=UI=6V×0.07A=0.42W;
答:定值电阻R1的阻值为100Ω;通过热敏电阻R2的电流为:0.01A;R2的电阻为400Ω;电源的总功率为0.42W.
点评:会从图象中找出相关的物理量,会熟练应用欧姆定律,会根据电路中的电流规律计算电流的大小,会灵活应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32.人类社会前进的每一步都和能源有利用息息相关.
(1)下列能源:①煤、②石油、③天燃气、④水能、⑤风能、⑥核能、⑦太阳能、⑧潮汐能中,属于可再生能源能源的是 ④⑤⑦⑧ .(只填序号)
(2)微波炉已进入千家万户,微波炉使用的能源是 二次 (选填“一次”或“二次”)能源;一只铭牌如图所示的微波炉将500g的牛奶[比热容c=4.2×103J/(㎏•℃)]从10℃加热到60℃时,用时2.5min,此过程牛奶吸收的热量是 105000 J,消耗的电能是 165000 J.
(3)核能发电的优点是只需消耗很少的核燃料就可以产生大量的电能.1㎏铀235的核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约等于2.5×106㎏标准煤(热值q=3×107J/㎏)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若南京市的一年用电量约为3×1010kW•h,则只需 1440 ㎏的铀235用于发电即可;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是一把双刃剑,“3•11”日本超级大地震引发的核电站爆炸,造成了大面积的核污染,给人们留下了深重的灾难!所以核电站必须采取多种可靠的防护措施.同学们,看到图示的警示符一定要远离!
考点:不可再生能源的特点;热量的计算;燃料的热值;可再生能源的特点。
专题:计算题;应用题。
分析:(1)像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都是能够源源不断的从自然界得到的能源叫可再生能源;像化石能源、核能等短期内不能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叫不可再生能源.
(2)不能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可以得到的能源叫二次能源.如:电能、煤气、核能、酒精等;由公式Q=cm△t可计算牛奶吸收的热量,由电功公式W=Pt可求得加热中所消耗的电能;
(3)根据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公式Q=qm 可计算出1kg的铀裂变所释放的热量,然后南京市所消耗的电能(转化为焦耳)与1kg的铀裂变所释放的热量计算,即可得出所需铀的质量.
解答:解:(1)在上述能源中,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是可再生能源;
(2)微波炉工作时消耗电能,故其使用的能源是二次能源;
据Q=cm(t﹣t0)得,牛奶吸收的热量:
Q吸=cm(t﹣t0)=4.2×103J/(kg•℃)×0.5kg×(60℃﹣10℃)=105000J.
根据W=Pt得,微波炉消耗的电能是:W=Pt=1100W×150s=165000J;
(3)1kg的铀235裂变释放的热量是:
Q=mq=2.5×106㎏×3×107J/㎏=7.5×1013J
3×1010kW•h的电能相当于3×1010×3.6×106J=1.08×1017J的能量(热量)
故所需要的铀235的质量是:m==1440kg.
故答案为:(1)④⑤⑦⑧;(2)二次;105000;165000;(3)1440.
点评:本题考查了电功公式、比热公式及热量公式的计算和应用,特别是最后一问,将核裂变释放的能量与燃料燃烧释放能量结合起来增加了该题的难度,所以同学们在处理时一定要细心.
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