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南京中考政策指南   2018南京中考大事记   历年中考分数线   热门中考资讯   历年中考真题及答案   历年中考作文大全   高分经验   重点高中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南京站 > 初一年级 > 练习题 > 语文练习题 > 正文

七年级古诗词赏析(1)

来源:本站原创        2011-12-20 12:41:32

说两句

  •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4、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要点: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可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看出)

      5、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答案要点:①时序交替,触景伤情;②写景中蕴含哲理(海日生于残夜,旧年未去,江上春色已到)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牧,他与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2.这是一首借物兴感的怀古咏史之作。“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议论,寓吊古之意抒发自己的感慨。

      3.假设东风不与周郎以方便,其结果是铜雀春深锁二乔。

      4.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深刻哲理?偶然的机遇对历史变迁的重大影响。

      5.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7.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8.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9.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D)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10.《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是由什么引发“怀古之幽情”的?

      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时光消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11.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的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此小题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浣溪沙》(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山下兰芽短浸溪”一句的“浸”字既写出溪水清浅透明,又突出了兰草伸出水面向上生长的勃勃生机。

      2.这首词上阙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溪边长着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暮雨子规啼。

      下阙抒情,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3.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答: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暗写了诗人望月,从哪里可看出?

      诗题是“望月”,但诗人不直接描写天上这轮圆月,而是描写庭院里地白如霜,树上栖鸦清楚可见。因为这“地”“树”“鸦”全是明月照耀的对象,故不写月,但朗朗的圆月宛然在目,这种暗扣诗题的写法,就是诗歌评论家所说的“以实写虚、以实涵虚”,手法独特,有韵味。

      2.“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委婉的设问,道出作者怎样的情思?

      诗的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不具体引出“秋思”的人家,却用发问的口吻,去叩击读者的心扉,让读者就不同的遭遇,抒发各自的情怀,这种避实就虚的手法,使诗的容量更广。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关心世间生离死别人家的疾苦,在此流露出无限同情的爱心。此句立意精巧、出语高妙。

      3.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4.赏析可从其语言、意境、主题等方面入手分析。

      语言:“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意境:前两句营造了“地白”、“栖鸦”、“冷露”、“湿花”这样一个幽静而悠远的意境,寒意丝丝。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渲染了中秋望月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主题:全诗起承转合,浑然天成,吟出了诗人的感秋之意、怀人之情,思绪绵绵。然后通过委婉的问句表达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在望月的,:“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5.阅读《静夜思》赏析,并模仿它来说说你喜欢的咏月诗词和喜欢的理由,可从其语言内涵、意境等方面入手分析。

      我爱这首诗的自然美,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色,给人一种朦胧美。我也爱这首诗的真实的思乡情,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1)“地白”的意思是_____。其意境与李白的诗句________最接近。

      (2)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

      (3)说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1)、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呈现白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2)、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会落在谁家?3)、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含蓄蕴藉。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意境高远。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选择。

      1、对这首古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天街指京城的街道))

      A.“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色。

      B.三、四句把小草悄然冒出的早春与杨柳如烟的晚春作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珍爱之情。

      C.诗中的“天街”是指宽阔的街道。

      D.这首诗风格清新晓畅,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B、D)

      A.“润如酥”写出小雨润滑的特点,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上,又湿润着春草,仿佛悄悄地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B.“最是一年春好处”是说早春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一年之计在于春,应该抓住早春时节早作打算。

      C.前两句写早春景色以“小雨”、“草色”为描写对象,小雨湿润小草,而小草使小雨更亮、更湿润,两者相得益彰。

      D.末句“绝胜烟柳满皇都”是作者想象之景,他憧憬着那满城杨柳郁郁葱葱的暮春。

      E.全诗用口语化的语言运用对比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二、按要求默写。

      1、从“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中任选两个对象,各写出一句咏叹它们的古代诗句。

      示例:春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春:。

      春:。

      2、诗人韩愈像一位高明的画家,手中虽没有彩笔,却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两句诗想象地描绘了雨后春草初生的色彩,让我们懂得只有细心观察,才能妙笔生花。

      3、写出古诗词中一个完整的比喻句。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三、赏析。

      1、这首诗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哪些?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雨、草色(答“烟柳”不对)。这首诗细腻真切地描绘出早春特有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2、试分析加点词好在哪里。

      (1)草色遥看近却无。“近却无”表现了诗人独到的观察体验。早春时节春草初生,娇嫩细小、零零星星,远看一片碧绿近看却又似有若无,“近却无”三字将初春小草的特点细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

      (2)绝胜烟柳满皇都“绝胜”一词是“远远超过”之意。把小草悄然冒出的早春与杨柳如烟的晚春景色作对比,着力赞美早春之美,表现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3、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4、这首诗写出了春雨细小、滋润,的特点;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用比喻句“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5、诗的后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早春景色之美。

      6、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最”、“绝”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将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进行对比,突出早春景色最可爱。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杜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①上阙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阙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②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清新活泼,表现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

      《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这首诗写秋景秋情,你觉得它们表达怎样一种感情?明快乐观的感情。

      2.展开想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情景是怎样的?请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在碧蓝碧蓝的天空上,一行仙鹤冲天而上,这时诗人仰望天空,不由诗情澎湃,仿佛也随着那仙鹤悠悠然直上碧霄。

      3.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是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4.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目的是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5.“晴空一鹤”这一意象表明什么?、(2分)乐观明快豪迈高远的心境。说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均给2分

      答:

      6.这首诗为古代咏秋别具新意之作,它的新意主要表现在:(2分)打破了以往文人悲秋的惯例,表达颂秋的情意。说明:意近即可给2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题目中“闻”的意思是听到,“左迁”的意思是贬官。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既点明了写此诗的时令是春末夏初,又渲染了离恨伤感的气氛。

      3.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因构思奇特、感情深沉而流传千古。请作简要的分析。

      诗人通过丰富而巧妙的艺术想象,将月亮赋予人的情感色彩,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诚挚的情谊。

      5.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

      6.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

      7.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www_gaokao_com

    热门推荐

    热门专题

    • 2023中考真题答案专题
    • 2023年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 2023中考查分时间专题

    [2023中考]2023中考分数线专题

    [2023中考]逐梦前行 未来可期!2023中考特别策划

    中考报考

    中考报名

    中招计划

    志愿填报

    中考体育

    中考签约

    中考分数线

    中考备考

    中考真题

    中考一模

    中考二模

    中考作文

    中考复习

    中考说明

    初中资源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中学百科

    重点高中

    南京一中

    南师附中

    中华中学

    金陵中学

    南京外校

    南京三中

    初中试题库

    一模试题

    二模试题

    中考真题

    期中试题

    期末试题

    中考压轴题

    工具大全

    中考报考时间

    中考分数线

    中考成绩查询

    中考满分作文

    中考志愿填报